38. 小喇叭开始广播了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同名记录片解说词

  1956年9月4日,第一个面向学龄前儿童的广播节目《小喇叭》飞进了千家万户,广播时间一到,家家户户都传出“哒嘀哒、哒嘀哒”的乐曲和稚气的呼声:“小喇叭开始广播啦”。

../_images/0005.jpg

  和今天的孩子们相比,五六十年代的孩子拥有的低幼读物并不丰富,但他们可以从小喇叭节目里获得知识。

  把童话、传说、故事和各种知识经过加工、改编让四、五岁的孩子们爱听,对于当时都是成年人的编辑们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_images/0015.jpg

  北大中文系毕业的林阿绵刚分到小喇叭写的第一篇稿子就被费掉了三次,只好去幼儿园体验生活。

  (采访小喇叭老编辑林阿绵:北大中文系那时候好像牛气得很,堂堂最高学府,编这个小菜儿,结果没想到一来编不出来,因为不熟悉生活,我了解的是古代文学呀,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呀,但幼儿园我毕竟没有了解,所以当时给我一个很好的机会呢,就是到东华门幼儿园去体验生活。我就跟另外一个编辑,两个人在那里呆了一个月,从孩子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去了那儿,也带了很多故事给他们讲,看他听得懂听不懂,我也听他讲,我说你给我讲一个故事小朋友,他就讲他觉得好玩的一些小故事,我们就通过他讲体会到他喜欢和他爱好、以及他能理解什么,这样就有一个熟悉的过程。)

../_images/0023.jpg

  孙讲故事片断

  (采访孙敬修助手肖君:全国的小朋友们那时候又没有电视呀,其他的媒体呀,小朋友都爱听孙敬修爷 爷讲故事。一提起小喇叭,人们就想起孙敬修,一提起孙敬修人们就想起小喇叭。)

  肖君是孙敬修生前的助手和徒弟,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没多久,就放弃了他热爱的新闻播音事业成了小喇叭里讲故事的肖君成叔叔。

  (采访孙敬修助手肖君:第一个孙老师辅导我讲的故事我记得叫《四个懒汉》,我就是像播新闻那样的,端起架子来播,孙老师说你这不是给小朋友讲故事,你这是报告新闻呢,给小朋友讲故事对他要很亲切、很自然,很生动,孙老师一句一句地摆我,一句一句地教我,包括一个重音,一个停顿,包括一个笑容。当时我就问孙老师,我说广播它又看不见,干吗要这么强调笑容呢,孙老师说,你笑了,你的声音里才带着笑,孩子们听着你是在笑。如果你绷着脸,你那么讲肯定是一种非常严肃的,跟孩子们有距离,孩子们就不爱听了。)

  《小喇叭》开办短短十年,就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十大名牌节目之一。以讲故事为主的形式也是最受小听众们欢迎的。

  也正是因为小朋友们都爱听故事,因为孙老师的耳濡目染,因为对孩子挥之不去的爱,如今已经60多岁的肖君继续在孙老师曾经工作过的少年宫教小朋友们讲故事。

../_images/003.jpg

  出片花

  小叮当开始曲

  这首小叮当的开始曲一定会唤起几代人对童年的美好记忆。

  (康英唱小叮当的歌曲:作为第一代小叮当的康英老师每次唱起这首歌都会想起那些小朋友们的一封封充满稚气的来信。)

  1960年3月,《小喇叭》开办了听众信箱栏目,每星期天都由小木偶“小叮当”和“邮递员叔叔”共同主持,为小听众们服务。

../_images/004.jpg

  从这个栏目诞生到现在,有很多小朋友都会有一个疑问,小叮当到底是不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小朋友在配音呢?

  (采访小喇叭播音员郑晶:今天上午我收到的信,小孩儿也说,他那么小小的年纪是怎么进到你们那儿做节目的,其实他不知道,小叮当就是郑晶姐姐在演播,然后通过技术上的处理就变成小叮当那么可爱的声音了。)

  活泼可爱的小叮当给小听众们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他们的心里话都愿意和小叮当说,它成了许多小朋友生活中的好伙伴。

  小喇叭节目曾经播过一首诗叫《百事不管的小兰》,讲一个小朋友名字叫小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都要依赖妈妈。

  (采访小喇叭老编辑贾玉芝:后来偏巧这个节目播出以后呢,生活当中真正有一个小孩儿叫小兰,听了以后,因为她小,她一听这名字,小喇叭里怎么说小兰呢,这不是说我吗,而且恰恰这个小兰呢她就有这毛病,她就是百事不管,什么事都要依赖家长,她就说妈妈这不是在说我吗,后来说这样不好,当然她妈妈也对她进行教育,自己能做的事自己不做这样不好啊,后来她说那不,我要改,我一定要改,后来她妈妈就给我们写了一封信,讲了这个孩子对这个百事不管的小兰这个节目的反映,后来我们收到这封信以后,就根据这个家长的反映又编了一个故事就是《百事不管的小兰变好了》。)

  几十年来,小喇叭伴随着几代小听众成长。特别是五、六十年代收听小喇叭的孩子,现在已经成了爸爸、妈妈,有的还当上了爷爷、奶奶。他们的孩子、孙子又在收听小喇叭。可以这样说,小喇叭广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_images/005.jpg

  片花

  这张照片上的小女孩叫张婷,她与小喇叭有着一段持续了40多年的友情。

  (采访小喇叭老编辑林阿绵:我在6 4 年的春天我们小喇叭接到了一封老师的来信,这个老师是梁老师,她说她的女儿叫做张婷,是个小儿麻癖症患者,五岁,她身体不好也没法玩也没有朋友,也不能到幼儿园,爸爸妈妈都教书,一个姐姐上学,所以她很苦闷,很孤独,所以每天听三次小喇叭,喜欢得不得了,谁要是哪天不让她听小喇叭她绝对不干,她就让她妈妈给我们写一封信,那时候我们有个听众信箱叫小叮当,她说能不能让小叮当呼唤一次我的名字,让我呢也来跟小朋友交流。)

  40多年过去了,那个叫张婷的小女孩已经长大了,而且靠着自己的刻苦与努力健康而欢乐的生活和工作着。

../_images/006.jpg

  (采访张婷的妈妈:那时候也没有电视,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收音机,就有一个小喇叭节目,她一听这个就特别的安静,我就记得有一次出疹子,合着眼,我抱着她,她还要听小喇叭。小喇叭当中有谁谁谁点的节目,哪个小朋友点的节目,当时我就觉得挺好的,她说妈妈我是不是也可以点一个,当时我还觉得不可以呢,后来我看她有病的时候也听,我就说我试试吧,写封信试试吧,这样我就写了一封信。)

  这封普通的观众来信受到了小喇叭编辑们的极大重视,而且还给张婷写了一封回信。

  (张婷:我点了一个歌曲,歌曲的名字记不清了,信的内容大概就是说,我们知道你得病了,你喜欢什么歌曲,我们会在小叮当的时间里播出,我们都希望你早日康复,就是这样的一个信。我觉得这种外界来的信息就给了我很大的精神动力。以后人生我都觉得特别乐观,真是和小时候奠定的基础有关系。)

  (采访小喇叭老编辑林阿绵:到了那天,我当时单身汉没什么事,就到他们家去了,我还记得在中华路6 6 号,去了以后他们家简直隆重得不得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来了,我就赔着小孩一块儿听了那期节目,高兴得不得了,后来第二年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我又开车把她抱到我们广播电台。参加中外儿童的交流。)

  (张婷:那时候我等于是第一次接触外面的大世界,因为腿不方便嘛,几乎不怎么出去,和社会没有什么接触。那一次特别终身难忘,那时候六岁,第一次接触社会,第一次看到外面世界是什么样子。)

  和小朋友的这次联欢让张婷整整一个星期都沉浸在幸福当中,也给它的人生留下了一段抹不去记忆。

  (采访张婷:因为有了这个节目,就感觉度过了一个幸福的童年。在欢乐之下,它能带给我一种乐观向上的积极的那种东西,当时虽然不是懂得很多大道理,但是就觉得人生还是很美好的。并不是说老想到你的病残啊,很悲观的。长大以后你遇到困难就很自然的,不是说先想一想我要坚强怎么去克服困难,很自然的就顺着这种性格,让你很乐观的去对待,就能够克服过去。)

  王雪纯,一个家喻户晓的主持人,她的生活道路与张婷截然不同,但同样与小喇叭有着割不断的缘分。也许你想不到,她的播音生涯是从小喇叭开始的。而且那段短暂的经历使她更早的在同龄人中倍受关注。

  (采访著名主持人王雪纯:我记得我已经上大学的时候,以至于后来到中央电视台来工作了以后,发生过很多次这样的事情,就是碰到陌生的观众朋友,或者是碰到一个本来不认识的人吧,大家一起聊天说道,原来在小喇叭还讲过故事呢,还说过歌谣呢,然后所有同年龄的人都会特别激动的走过来说,真的,说小喇叭,哎呀,那我是听着你的故事长大的,这个特别有意思。不能说人家是听着我们的故事长大的,我们是同年龄的人吗,应该说是听着比如说孙敬修爷爷呀、康英老师他们这一代人的故事长大的,但是我们参与到那个时代这样的一种广播节目的创作中去,也给同年龄的人留下了一种心灵上的印象,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大的愉快。 )

  今天“小喇叭”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孩子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他们被更多新奇的东西吸引着,但小喇叭的编辑们没有放弃,他们结合新时期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儿童的兴趣爱好,继续给那些年龄最小的听众们创造着一个真正属于他们的空间。《小喇叭》永远是小朋友们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