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Internet时代下的广播听众

  【作者:商子雍】

  少年时代,我好像主要是通过一台自制的矿石收音机来了解外面的世界。到成为青年后,拥有一台便携式的半导体收音机,则是我当时的一大愿望。再往后,似乎是在不知不觉之间,我和许许多多的人一起,慢慢地疏远了电台的广播,尽管这时我已经拥有了大大小小的好多台收音机。也是,眼下的文化市场上,报纸刊物多如牛毛,电视频道选不胜选,又有谁还去注意捕捉在天空中飘动着的播音员亲切动听的声音呢?在报纸、电视、广播三大媒体之中,报纸蓬勃兴旺,电视如日中天,而广播却好像是多少有点儿“门前冷落车马稀”了。回忆起六七十年代围坐在一台收音机旁津津有味地收听体育比赛实况转播的情景,不免让人生发出恍若隔世之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意识到电台的广播依然充溢着生命的活力,依然拥有大量的忠实听众。那是前年春节,除夕那一天的下午6点钟,我应邀去西安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频率为一档叫“艺海方舟”的栏目做直播。一个小时的节目里,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安排我回答听众的热线提问。在这么一个几乎全国的老百姓都在包饺子和准备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的时间段里,又有谁会留意一家地方电台的这么一档节目呢?我是怀着一种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直播室的。但结果却大出我的所料,打进来的热线电话竟然让我应接不暇。这之后不久,我又应邀去电台经济频率设在子夜时分的一档节目“红尘故事”做直播,效果也不错,我还因这次直播收到了七八位听众的来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起了老子李耳的一句话:“大象无形”。的确,较之有形的报纸和电视来,在蓝天里飘荡着的由广播电台发射出来的声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无形的声波却能吸引着众多的老百姓去关注、去捕捉,大而言之对广播事业,小而言之对工作在广播战线上的许许多多我的新闻界同行,我都情不自禁地要用一个“大”字来赞美了。

  也就是在做过前述两次直播节目以后,我开始注意收听广播。由于在陕西地区西安人民广播电台的发射质量较高,收听效果极好,所以它的三个频率:新闻频率、经济频率和音乐频率,就很快成了我每天都要与之相聚的朋友。当然在得到多方面精神享受的同时,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也在苦苦思索着他们成功的奥秘所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我终于明白,这奥秘就在于西安人民广播电台的几个频率在节目的编排和制作中,都遵循了“坚持面向大众,保持文化品位”这么一条十分正确的方针。同报纸、电视一样,广播是一种大众传媒,是以大众为服务对象的,所以对大众需求的丝毫小觑就都是不能空话的。在新闻从业人员中,有一种我称之为“文化暴发户”的角色,为了掩饰自己的低能和空虚,动辄以所谓的“高雅”自诩,总想显得比别人高明,所以特别热衷于制作那种上不着天,下不挨地,或曰“笨狗硬扎狼狗势”的玩艺儿,结果呢?却是“贫嫌富不爱”,两头不落好,极少为读者(或观众听众)问津。但西安人民广播电台几个频率的节目,在我看来却绝无此种毛病。像新闻频率的“公民与法”、“商家与消费”,经济频率的“104房产热线”、“104投诉台”,音乐频率的“艺苑传真”、“畅销书廊”等,服务性都十分鲜明,着眼于这些栏目的设立和栏目里丰富扎实的内容,我们可以切实感到的,是电台同志们们服务大众的拳拳之心。还应该特别提到的是几个频率的谈心节目如“家庭港湾”、“相伴到黎明”、“红荼坊”等,这些栏目选题恰当,准备精心,加之主持人平易朴实,循循善诱,常常让人如坐春风,受益匪浅。说句心里话,我收听以上几档节目的兴趣,绝不在收看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实话实说”的兴趣之下。

  当然,广播以及报纸、电视不但是大众传媒,更是文化产品。同改革开放以前相比,如今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这是让人高兴的;但同时让人遗憾是尚有不少文化垃圾和准文化垃圾混杂其中。专门编印盗版书刊音像制品以及内容低级的此类玩艺儿的违法者姑且不议,让人厌恶的是一些文化、新闻从业人员为抢占市场、为赚取钞票,处心积虑地打“擦过球”,导致了文化、新闻领域里指导思想的混乱和文化品位的降低。大众传媒无疑是要服务于大众的,但服务绝不是一味迎合。我们必须牢记新闻传媒在引导大众、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品味上是负有责任的。西安人民广播电台的许多栏目,如“艺海方舟”、“文化七是谈”、“音乐圣殿”、“秦韵”,以及“新闻810”等,就是能让人感受到这种责任的优秀作品,我们也缘此而对电台的同志们由衷地肃然起敬。

  原载一九九八年十月十日《西安晚报》   【源自:http://review.zj.cninfo.net